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上办事
扬帆文学社
东中生活
招生招聘
奖学助学
学习十九大
首页
首页
新闻中心
学校概况
教学科研
德育管理
教师频道
学生频道
党建之窗
特长培养
学校部门
通知通告
心理咨询
全站搜索
文章
图片
软件
视频
商品
FLASH
产品
高级搜索
热门搜索:
东宝中学
教育
心理咨询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教师作品
TOP
《懂你》作文讲评
2012-12-06 10:42:19
来源:
作者:李艳 【
大
中
小
】 浏览:
20049
次
于细微处显神韵
——
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
——
“懂你”作文讲评
【文题展示】
生活中,我们曾为自己读懂一个细微的动作或眼神,一句温馨的鼓励或劝告,一抹曙光,一片绿叶,一滴露珠……而感动不已。请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验,以“懂你”为题写一篇800字的
记叙文。
【存在问题】
1
.缺乏对生活细节的感悟与提炼,描写缺乏感染力。
2
.模仿不到位,只得其形,未得其神。
【改进方向】注重记叙文的细节描写,在娓娓地叙事中打动人。
一、什么是细节描写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
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
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
描写之中。
二、写什么样的细节
一要符合生活实际,
写自己熟悉的有真情实感的细节
;二要有选择,
写能体现主旨情感或人物特点的细节。
三要新颖,
写能打动人的与众不同的细节
。
三、怎样写细节
1
.步骤分解。
例:他端着碗边报棋步边喝水。
这是一般的简单叙述,一笔带过,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果将棋王端碗、报棋步、喝水的步骤分别写出来,将他的动作一段一段地推进,毫发毕现,那就是细节描写了。
修改:
他把碗高高地平端着,水纹丝儿不动。他看着碗边儿,回报了棋步,就把碗缓缓凑到嘴边儿。这时下一个局号又报了棋步,他把嘴定在碗边儿,半晌,回报了棋步,才咽一口水下去,“咕”的一声儿,声音大得可怕,眼里有了泪花。他把碗递过来,眼睛望着我,有一种说不出的东西在里面游动,嘴角儿缓缓流下一滴水,把下巴和脖子上的土冲开一道沟儿。我又把碗递过去,他竖起手掌止住我,回到他的世界里去了。
——《棋王》
分解后的效果显然比笼而统之的陈述要具体、细致得多。当然,分解并非简单的分段,而是分段之后再用细腻的笔触对每段进行摹写,如同将每段放在显微镜下一一照过,每段才能形象鲜明,每一处细节都展露无遗。分解的方法,也可以在对肖像的细描上,依次对人物的五官或穿着进行逐一描绘,如雨果关于卡西莫多的脸部描写与曹雪芹关于宝玉衣饰的描写。
2
.特征放大
就是用“特写”镜头对人物事件的某一局部进行刻画。“放大”的作用是突出特征,使描摹更逼真,也更充分,能够尽显描写对象的个性与品质。
(1)范例展示:
一个工作狂在敲击键盘
。
他指法娴熟、灵巧,不像是在进行程序化的操作,倒像是在钢琴上优雅地弹奏一首圆舞曲。他的手指与键盘配合默契,手指的弹动都好像是与键码轻轻触动后所受到的自然反弹,指、键之间互相触碰的瞬间感觉是柔和而美妙的,富有韵律感。他是在用整个生命与冰冷冷的电脑相融,在不知不觉之间,他已经把键盘当作自己手指的延伸,当作自己生命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以至于人们再看到他埋头打字时,总以为他在输入一封充满柔情蜜意的情书。
在这里,输入者的手指被放大了,富有弹性,指法柔和,手指和键盘之间建立起一种生命有机体的关系,这么一来,机械化、程序化的打字就变成了艺术化、诗化的“音乐演奏”。
(2)具体方法
①巧妙运用修辞。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夸张等修辞格,可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真正达到“放大”的效果。
例如:“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使人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
——《药》
这段文字写的是革命者夏瑜被杀的情景,而那些无聊的人们都伸长了颈项在欣赏着,就象一群“鸭”,生动形象,一个比喻就展现了国民的麻木、不觉悟。
②精心锤炼词语。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
例如:“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
”
——《药》
这一连串动作的细节描写非常传神。华老栓开的是小茶馆,积攒一包洋钱不容易,因此收藏也就特别小心,以至于华大妈要“掏”上半天!老栓“接”、“抖抖”地“装”、不放心地“按”,生动表现了在社会最底层的市民生活的艰辛。
3
.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方法可分为两大类: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直接描写包括内心独白、神态描写、梦境和幻觉描写等,间接描写包括环境烘托、动作语言描写。
内心独白
:指人的自思、自语等内心活动。通过人物内心表白来揭示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能充分地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
例1
:
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我便又不能在家里呆了,又整天整天独自跑到地坛去,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岁呀!
——《我与地坛》
例2:
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在那段日子里
——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
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我与地坛》
幻觉描写
:人在某种特定情境下,如
极度紧张、恐惧、忧虑、兴奋、思念、生病发烧等状态下,
眼前或耳边常常会出现虚幻的画面或声音,其内容往往是自己最怕或最想看到听到的,把这些详细地描绘下来,就能十分准确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一般情况下进行幻觉描写前要适当地用一些提示语,如“好像看见、仿佛看见、仿佛听到”等。
例:
她又擦了一根,哧!火苗有窜了出来,发出亮亮的光。墙被照亮了,变得透明了,她仿佛看见了房间里的东西。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上面放满了各种各样好吃的东西。一只烧鹅突然从盘子里跳出来,背上插着刀叉,摇摇晃晃地向她走来。几只大面包也从桌上跳下来,一个个像士兵一样排着队向她走来。就在这时,火柴又熄灭了,她面前只剩下一面又黑又冷的墙。
——《卖火柴的小女孩》
这是卖火柴的女孩在又冷又饿的境况下眼前出现的一种幻觉。这段描写,具体细腻而深刻,它真实地反映了女孩在这除夕之夜时对一顿美餐的渴求,但最终冷酷的现实又与幻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打碎了她的梦想,使主题的揭示得到了应有的深度,使这种曲折性的心理描写取得了最佳效果。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所写幻觉内容,要与文章心理描写的发展方向和感情基调一致,而且,它应是这种心理状态发展的最丰富最感人的地方。
环境氛围描写
:
就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即不直接表露出心情,而是把某种情感寄于景物上,并通过景物来折射出心理活动。这种方法的具体运用,就景物与人物心理的关系来看,不外乎两种情况:正衬与反衬。
例:
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里。太阳落山了,琥珀色的晚霞渐渐地从天边退去。远处,庙里的钟声在薄暮中响起来。羊儿咩咩地叫着,由放羊的孩子赶着回圈了,鸟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了。夜色越来越浓了,村落啦,树林子啦,坑洼啦,沟渠啦,好像一下子全都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我听见妈妈在村口焦急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只是不敢答应。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平生头一次潜入了我那童稚的心……
——《挖荠菜》
这段文字,具体写“我”在田野游荡不敢回家而所见到听到的景象。这里,有远景有近景,有天上景有地上景,有植物景有动物景,有视觉景有听觉景,有动景有静景,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和谐静穆的“晚归图”,应该说,景物是比较美好的。然而这些,与“我”此时的心情是极不相称的,“我”连乌鸦之类的动物都不如,尽管听到妈妈焦急的呼喊,可是“我”却不敢答应,不能回家。这种强烈的反差,揭示了“我”此时恐怖、害怕的心理状态,景物描写对心理描写起了有力的反衬作用。
4
.角度转换
单从一个角度来描写,往往没几句话好说,而适当地变化角度,从多个视角来关照对象,有利于全方位展示形象的感性画面,形成立体感。例如我们要描写一位在老师表扬之后不露声色但心里充满幸福感的同学,可以从老师的角度写“
发现他低下头去,但两边的唇角分明微微上扬
”,从同桌的角度写“
注意到他的右手在抽屉下将一支铅笔作三百六十度旋转
”,从后桌的角度写“
弯腰捡东西时,意外地看到这位同学翘着二郎腿,皮鞋挂在他翘起的脚尖上来回晃悠着
”,这样从不同角度写他受到表扬时的心情,可以真切地体现出此人表面平静而内心喜悦的特点。
四、方法总结:
1
.营造环境(正衬、反衬)渲染人物的处境
2
.运用联想(相似、修辞)活化人物的性情
3
.化虚为实(心理、幻觉)彰显人物的心境
4
.借助想象(动作、语言)揭示人物的体验
【提示】
1.做一个真实的人,留心观察挖掘真实的生活瞬间、生活场面。
2
.选择最打动自己心灵的内容来写,写出自己深切的真实感受。
【美文欣赏】
懂 你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满文军用他那淳朴而不加任何雕饰的嗓音诠释了一位含辛茹苦的母亲对儿女深深的爱,《懂你》,我很喜欢这首歌,不止一次被感动过。
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识字不多,平平淡淡地劳作,平平淡淡地生活,同样也是平平淡淡地爱着我。
小时候,我很依恋母亲,总是在作文中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我的妈妈》;总是“粘”着母亲,无论她去哪儿;总是在吃饭的时候,滔滔不绝地讲述学校里发生的种种事情,而母亲总是静静地、微笑着听着我说……
然而时光悄悄地改变了一切,我慢慢地长大了,自认为成熟了,无形中所谓的“代沟”出现了。总觉得母亲和我对待同一事物的眼光越来越不一致了,总觉得母亲越来越“落伍”了,总觉得我该独立自主了。个头越来越高,办事能力每况愈下,我将这归咎于母亲,对她的不满与日俱增。在我的眼中,母亲变了,变得有些唠叨,甚至不那么和蔼慈爱了。于是我把自己封闭起来:“我要独立,不要你管我!”“妈妈不爱我!”我曾经在心里下过这样的结论。啊,真可怕:我怎么会这样想呢?母亲会伤心吗?我怎么越来越不懂她了?
那次阑尾炎手术过后,我行动一直不方便,妈妈不分昼夜寸步不离地守着我,生怕我有什么闪失。麻醉药性刚刚过去,刀口还疼,但在疼痛中,我仍不忘自己的“独立宣言”,倔强地认为我一个人能管好自己,三番五次地叫妈妈放心回去……带着一丝留恋、一丝担心,妈妈在我坚决的目光中终于走出了病房。我很欣慰,闭上眼睛,睡一会儿吧!
昏昏沉沉之中,我感到浑身直冒虚汗,嘴唇、嗓子干涩难忍。“这时要是有人在旁边就好了……”可就在刚才,我那么固执地支走了妈妈……唉,听天由命吧!又过了一阵子,正当我浑身无力而又无助地昏睡着的时候,我忽然感到一点湿润,凉凉的,甜甜的,在我的嘴唇上。“不是幻觉吧?”我慢慢睁开眼睛:妈妈!——她又回来了,正在用棉签浸着水滴湿我的嘴唇,给我补充水分。“你刚才有点发烧,幸亏我又回来了。来,用冷毛巾敷一敷吧!”“看看你,流这么多汗,给你擦擦!”“现在还不能喝水,忍一忍,过了这会儿就好了。”……她不停地说着,我看着她,任凭她摆布。在那一刻,我觉得,妈妈真好!也就是在那一刻,我才真正懂得妈妈对我时常的关怀,深深的爱。
那几天,我一直都在反省,反省自己做过的错事,反省自己对妈妈不经意的伤害。有一天,朋友来看我,送了束康乃馨,我顺手送给了妈妈。妈妈告诉别人:这是孩子送给她的“炕奶心”。还解释:
孩子是因为在炕头吃了她的奶水,送这个是表示孩子一片孝心啊——没忘根本。我的眼睛湿润了,眼眶中有股酸楚的热泪在回旋奔突,那是我送给妈妈的第一束花,我的一个不经意的小小举动,对妈妈是多么大的慰藉。
出院后,我开始试着理解妈妈。我明白,妈妈爱我爱得很平淡,但平淡是真。有人说,有幸守住平淡的人,甘于平淡的人,将能在生命中品出茶的味道。我的妈妈就是这样。我懂,妈妈爱我,也希望我能爱她。我想,我要找个特好的机会,亲口对妈妈说:“妈妈,我现在已经懂你,我真的懂你。”
【点评】本文值得借鉴的地方:1.一波三折,引人入胜。2.语言细腻,善于表达内心。写情感类、人性类的文章,最忌粗硬、空洞,最能抓住人心的是细软、真实。很多人以为要感动人,就要堆砌很多优美的词句,其实正好相反,平淡写来,丝丝入扣,更能动人心弦。
懂 你(高三(14)班 刘 炼)
拨通那一串熟悉的电话号码,一阵意料之中的忙音从听筒中悠悠的传出来。我知道,你又开始农忙了。
已经记不得究竟是多久以前,那时的我还少不更事,每年的寒暑假几乎都是在你那里度过。那年春节,大家围坐在火炉边,你从妈妈手中接过那一部崭新的、还未开封的手机,只是我不懂,头脑一向灵光的你,在接过那部并不高档的便宜手机时,竟只顾着一味地呵呵傻笑,脸上的皱纹跳动着,一如炉内闪烁着的火苗。
从那时开始,那部手机便成了你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每年夏天的午后,我和你坐在屋檐下乘凉,偶尔一阵音量大得刺耳的乐声自屋内响起,年迈的你竟是那样敏捷地钻进屋子——“嘿嘿,你妈来电话了!”那姿态,活像个稚气未脱的孩子。
有时我会不解地问:“爷爷你那么想接到妈妈的电话,干嘛不爱把手机带在身上呢?”“傻小子,爷爷平时要干农活多不方便,要是把手机弄坏了,我上哪儿联系你妈去?”“坏了再买一个不就得了!”你轻敲我的额头,嗔怪我小小年纪就会乱花钱,你微笑的脸庞皱纹隐约浮现,就像夏日干裂却泛着金黄的土地。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再后来我上学了,在你身边的日子也渐渐少了,偶尔我回一趟乡下,回到那个承载着我童年记忆的老屋,却总是被一把布满铁锈的小锁挡在门外,也总是最终在田里寻到了你。
“回来了呀!”你站在田埂上,牵着黄牛,眼里洋溢着惊喜,“又是租车回来的吧?怎么不给我打个电话,我去接你多好,租车那么贵!”
“哈,谁要你手机整天不带在身上,电话打了好多通都没人接!”
“我农忙嘛!”你腼腆地笑笑,脸上的皱纹像极了田野里的千沟万壑。
那时,我似乎明白了什么。
一年寒假,出于种种原因我不能回你那儿,挑着农闲时给你打了个电话,你抱怨着妈妈的来电愈发少了。
“你怎么不给她打呢?”“呵呵,傻孩子,你妈工作忙!”你在电话那头笑了,我想象着你的笑容,那感觉就像冬季树上光秃秃的枝桠。
嘿嘿,你那点心思我都懂呢。我挂了电话,给妈妈再打过去……
当那一长串忙音终于转为接线员冰冷的提示,我挂断了手中的电话。
我想,这个时候我如果回去一趟,你一定会很开心的,对吧?
懂 你(周 鑫 高三(14)班)
风,悠悠地绽放,夜悄悄地滋长,我久久地彷徨,身侧,已没有了你的肩膀。多少次眉头的微蹙,多少次指间的冰凉,又多少次面带尘发含霜,我却从来不懂那是你藏之于心发之于外的期望。如今,在这没有你的地方,才知道细细思量,只叹,当时只道是寻常!
烛光
不曾想,那一缕烛光,经过这漫长的岁月依旧在心头摇曳,那个停电的夜晚,年幼的我在扑面而来的黑暗气息中瑟瑟发抖,是你将仅有的烛火放在最靠近我的地方,柔柔的烛光镌刻出你的双手,你的脸庞,那么温润,像是含了月光,彼时的我,只知道靠近,再靠近那仅有的光亮,却不想,那光明的背后,是你在暗处守望,那一刻,你的目光,似含了笑意,又似有苦涩,隐在黑夜里,我看不懂……
香梨
春暖花开的季节,闭上眼,鼻间总觉有似有似无的梨香拂过,它混入那早春的泥土中,再寻不见,却引我思绪万千……
犹记得,在床头发现梨时的诧异,弟弟的手里没有,爸爸的手里没有,却独在这里。询问你时,你的眼里似有三分笑意,更多的却似是不以为意,只是一句“看到了,那就吃吧!”拿起那梨,表面上的斑纹似乎在告诉我它一直等在这里,一直等,一直等,就像一位母亲在等她的孩子,可那个傻孩子却一直都不明白,那梨子的香甜背后,是你把苦涩品尝,那一刻,你微微勾起的嘴角迷失在夏日炫目的阳光中,让我看不透……
白发
年华的流逝,岁月的迁徙,再回首时,你我已是聚少离多。那一日,我难得有空,便心血来潮地要帮你梳头,在你欣然的目光中,我却瞥见了那一缕白发,那么刺眼。
“妈,我发现了一根白头发。”
“哦,那就拔掉吧。”
轻轻触动它,我看见你的眉头随之皱起,稍一使力,仿佛就会撕裂你眼里的笑意,我终是,松开了手,那一缕银丝浸透了岁月里的点点滴滴,将繁琐的日子变得明净,它掺杂在这三千青丝中,却缠绕在你的心底,让我如何忍心将它拔去?
再看向镜中青春年少的自己,却突然开始懂得,在我无忧成长的背后,是你将青丝熬成了白发。
这一刻,你的笑容在镜中漾开,满目星光尽收眼底,我想,我终于读懂了你。
懂 你(付晨晨 高三(14)班)
推开门,空落落的房间里摆设依旧,只是那上面积满的灰尘告诉我:你已经去了另一个世界。是啊,你真的是走了,连你的气息都被那埃粒尘封了。但是,我知道,你依旧在另一个世界里注视着这里,注视着来来往往于这间房子的我们。
十年前。
那时的你是倔强的。每天你清早就起床,扫地,择菜,洗衣服,然后就等着吃早饭。吃过早饭,便开始了你正式的忙碌:到菜园里除草,到山坡上拾柴,到山沟里寻野菜……这些无关紧要的事却成了你每天的日常工作,而且让你乐此不疲。
而我也知道,你只是倔强地不愿服老。古稀之年、头发花白的老人,最该享清福的时候,你却总想让自己找点儿事做,因为你不服老。
五年前。
那时的你是孤独的。你的耳朵越来越不好使了,别人的话你总听不清楚,所以渐渐地他们与你的交流也越来越少。邻居家里有个半岁的孩子,你总爱过去抱着他玩儿。他还不会说话,所以你可以不管他“说”什么,抱着他,逗着他,你也就很开心。
而我知道,你是孤独的,你害怕你的世界里只剩下你一人,潜意识,你会觉得那不会说话的小孩儿才是跟你一国的。在那个国度里,声音是多余的,你们有着你们特殊的交流方式,是我们所不懂的,你却引以为傲,因为你不再孤独。
一年前。
那时的你已病入膏肓,原本健朗的身体竟突然就垮了。身体越发佝偻了,眼球深陷,这样的你让我震惊了。偶尔,你会呆坐在床上喃喃自语,不是抱怨,却像是在感慨着什么。
而我知道,你不再倔强,不再孤独,有的只是坦然与从容。坦然地面对生,坦然地面对死,最终,从容地走向离别。
现在,你正在另一个天堂里,默默地看着我,看着我们,或许你不再记得这个世界的孤独,不再记得这个世界里的恐惧,但我却知道你能感受到我的思念。
懂 你(李心怡 高三(14)班)
一切的喧嚣于雨中沉寂,窗外渗进淡淡风的气息,夹杂着丝丝缕缕花香,诉说着新春后渐起的暖意。
彼时的你不过是那么微小的一点笋尖,却让瞥见你的那个孩子忽略了所有姹紫嫣红的风景,急忙出门,瞪大眼睛,看了好久。因为他清楚地记得,这种神奇的植物总是能够在一场春雨过后飞快地长到高出自己一个头。为什么呢?……
后来,他懂了,在一次次地失败,一次次地急于求成却适得其反,一次次地努力拼搏却不见成功,一次次地重复,一次次地坚持后他终于明白:不是所有的成功都如眼见般简单,有这样一个词,叫厚积薄发。唯有经过长期的沉淀与积蓄,付出常人不知的努力与汗水,才会有那一朝的绽放,一朝的搏起。就像你,所有人都看到你在一场春雨之后的拔节疯长,却没人知道你那深埋地下的根究竟经历了多久的“等待”与“努力”。
凛冽的严寒在雪中恣肆,厚重的冰封肃杀了所有生机,当那些蓊蓊郁郁的树木争相凋敝,当举目远望已不见一丝绿意,仍是你,特立独行立于风中,没有妥协,没有畏惧。男孩依旧痴望着你,不明白你如何能做到宁折不弯,不明白你为何仍一身绿意。“任尔东西南北风”,有人这样形容你的气度与姿态,他们从你身上读到的,化作面对敌人宁折不弯的气节,就像文天祥;化作面对危局从容不迫的气度,就像于谦;化作面对困境,不屈不挠的品格,就像郑板桥。于是透过这些人,男孩再次读懂了你,你之所以宁折不弯,是因为信念;你之所以较万物杰出,是因为不屈。
如果将笔直的你剖为两半,看到的是空心,那么笔直那么坚强的你,内里为何空心?男孩彼时已长大,却仍不懂这其中真意。忽而想起一句话,男孩会心一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说出这句话的人一定是懂你的。看惯了物欲横流和那些欲求不满而依然痛苦的人,聪慧如你,一定是体味到了无欲无求的真谛。
我常常在想,男孩读懂了你,大概也就读懂了人生的真谛吧。一个懂得厚积薄发,奋发向上的人;一个内心无欲无求却常存气节的人,或许不是完人,但已属难得。
只愿这世间,有更多的人,懂你。
懂 你(王玉雯 高三(14)班)
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她一眼,今生便再无法忘记那玉净花明的容颜。你立于灯火阑珊,静静凝望人间的四月天。
她有着好听的名字——林徽因,读出来唇齿生香;她有着绝美的容颜,素淡清雅,有如空谷幽兰,静静绽放;她有着绝世的才华,文采精华,见之忘俗。一颦一笑,都令你怦然心动。从此,你便陷入了爱的牢。
这样的女子,生来就是被人视若珍宝的。心弦为她颤动的,自然也不是独你一个。才子徐志摩甘愿在她的柔波里做一条水草,在冰天雪地里为她吟诵雪花的快乐;建筑学家梁思成为她造出一幢又一幢爱的楼阁。你,你在哲学的思辨中兜兜转转,爱她,在心口难言。
不久,她嫁作人妇。婚讯传来,你笑着流下了泪,既然不能给她幸福,就要看着她幸福。
你搬家到她家楼下,看着她经营新家,看着她的孩子长大,笑着听孩子们叫你“金爸”,你忘了自己还未成家,只有她才叫你牵挂。
你爱她,从未改变,因为只有爱了,才会闻风柔软,看雨生情;只有爱了,才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也只有爱了,才会希望茶永远不要凉,夜永远不要黑。这许多感触,只在爱上她后,你才明白。春去秋来,光阴荏苒,红颜佳丽已随着时光渐次老去。你以为过程是缓慢的,回首却只需瞬间。青丝已成白发,爱她的心却在时间的尘埃下熠熠生辉。只是这隐忍的爱,在日复一日的穿梭打磨中,褪去了棱角,化作一股清流,在心间缓缓流淌。
太多的人祈求着圆满,却不知道,有时候缺憾更是一种美丽。太过精致,太过完美,反而要惊心度日。走过那段青春岁月,你的肩上多了一份责任,思想也更加理性,爱也更加稳重深沉。不知是谁说,爱一个人,未必要拥有,只要知道她在,她好,就足矣。
明月还在,灯火还在,人未走茶亦未凉。你不知道明天会丢失什么,也不知道可以留得住什么,你所坚持的,只是那一方绵长醇厚的守候。人的一生会遭遇无数次相逢,有些人是你看过便忘的风景,有些人则在你心里生根抽芽,落地开花。那些无法诠释的感觉都是没来由的缘分。缘深缘浅,早有分晓,之后任你我如何修行,也无法更改初时的模样。
深夜时听到乐声,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在这深夜,轻弹着,稠密的相思。
世界上遥远的距离,是鱼与飞鸟的距离,一个翱翔天际,一个深潜海底。
懂你。
上一篇
:
落叶对树的情谊
下一篇
:
《牵动内心的声音》作文讲评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
百度一下
|
50元提现的现金棋牌
|
吉祥坊体育官网
|
万博 manbetx官网
|
千赢国际
|
K8娱乐城
|
棋牌赢钱游戏
|
Copyright@http://www.wzzz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8008900号-1
联系方式:wwwadmin@jmsdbzx.net 电话:0724-2211709 传真:0724-2211301